气孔控制着植物与外界环境的水汽交换,影响生态系统碳水波动和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然而,在大的空间尺度上气孔功能性状如何变异以及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时气孔与其他叶片功能性状又是如何协同,目前仍不清楚。
本试验以东亚地区分布广泛的栓皮栎为研究对象,对分布区内(24-51.8°N,99-137°E)44个种群栓皮栎叶片气孔等功能性状进行了测定,后将其中15个种群移种至同质园,并对这些功能形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大的空间尺度上,气孔大小随纬度和经度增加而增加,气孔密度则随经度增加而减少但与纬度无显著相关性。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气孔密度与降水、叶片比叶面积(LMA)及叶脉密度显著相关,而气孔大小同纬度、温度、光照强度和叶脉密度显著相关。在同质园试验中,气孔密度和叶脉密度显著高于野外,而气孔大小和叶面积则显著低于野外,但气孔性状与叶片功能性状之间却无显著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气孔性状具有高度的环境可塑性并且在面对环境变化时气孔性状与其他叶片功能性状存在高度的协同适应性,结合同质园试验发现,这种协同性可能是植物通过对当地环境长期适应所形成,而非通过短的时间跨度来实现。
研究结果以“Spatial variations in stomatal traits and their coordination with leaf traits in Quercus variabilis across eastern Asia”为题发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C05055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70640和31770746)和博士后基金(20Z102060010)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1.147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