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热岛效应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本研究利用三个不同时期的上海市地表温度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城乡梯度带上上海城市热岛效应演变过程。结果表明:从2007年到2017年,不透水地表面积从27.13%增加到44.63%,占据了植被覆盖区的空间。城乡梯度带上的土地覆盖、景观格局和水环境存在明显差异。城市中不透水地表和植被覆盖区的比例和模式与热岛效应显著相关。不透水地表的热岛效应高于植被覆盖区的冷岛效应。不透水地表、植被覆盖区和LST的斑块形状复杂度呈显著正相关。以环3为分界线,环3内植被覆盖区的景观连通性和聚集性能可以显著调节热岛效应,环3外植被覆盖区的许多景观格局指标可以调节热岛效应。FULS模型用于模拟2027年的土地覆盖和景观格局指示。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情景1),热岛效应可能会得到缓解。


图 xfeA T408A位点A-to-I编辑调控细菌铁摄取研究示意图 图 上海市城乡梯度热岛效应分布图


  研究成果以"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of urban heat island intensity on urban-rural gradient: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为题发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该研究得到了本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17YFD0800204),科技创新《中国上海市企业国际科学行动计划》技术合作项目(17230732600),上海市启明星计划杨帆专项项目(22YF1444000)等项目的资助。 文献链接: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2.154264